之前計劃的工作終於可以開始,
要努力呀!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又蝕又買
成日都話俾自己聽,要暫停買賣,但成日都控制唔到, 太衝動了.
唔好俾自己講中, 將之前賺的蝕盡。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之前止蝕的,之後個價繼續走低,證明止蝕做對了。但而家更加緊要既係, 要保持手上盈利,就要制止自己唔好再錯落去。
而家YTD 係6.x%。仲有幾日三月就完,頂住呀。
唔好俾自己講中, 將之前賺的蝕盡。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之前止蝕的,之後個價繼續走低,證明止蝕做對了。但而家更加緊要既係, 要保持手上盈利,就要制止自己唔好再錯落去。
而家YTD 係6.x%。仲有幾日三月就完,頂住呀。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2012年3月26日 星期一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quote) 止蝕後遺症
止蝕後遺症:愈升愈「畏高」!
投資者日記 畢老林
3月20日,周二。止蝕不止賺這句話,散戶聽得多。研究部在〈投資行為偏見基因〉一文中言道,調查發現金錢損失在心理上帶來的痛苦感受,相比贏錢引起的歡樂感強烈兩倍,受此「置換效應」(disposition effect)影響,投資者往往太早沽出有錢賺的股票,卻遲遲無法狠下心腸止蝕。
「痛苦」與「歡樂」
老畢認為,此說有其道理惟並不盡然。就「痛苦」與「歡樂」兩種感覺而論,我便不能認同二者可以混為一談,遑論將之量化(痛苦感比歡樂感強烈兩倍)。在金錢得失上,有所損於心理上引起的反應,老畢認為懊惱、困擾、惶惑、沮喪以至憤怒,遠遠大於有強烈哀傷成分的「痛苦」。
至親至愛離去,當事人落淚,是悲從中來真情流露的自然反應,這才是「痛」。炒股輸了或在無良親戚連騙帶哄下損失10萬大元,你會思前想後徹夜難眠,最後在心裏罵自己一聲:「死蠢!」然而,你不會為此大哭一場,因為你不痛。準確點說,只有「肉痛」,沒有「心痛」。
硬要將兩者直接比較,老畢倒認為贏錢帶來的痛快感覺,較輸錢引起的「痛苦」感受強烈得多。換句話說,個人見解跟研究部所引Cabot Research報告結論恰恰相反。
有興趣驗證老畢所言的讀者,不妨在賽馬日到投注站駐足一句鐘,兩場賽事跑過,你便會發現絕大多數馬迷懊惱沮喪憤怒諸般情緒兼而有之;放聲大器者,我不敢說沒有,但必屬極少數例外,或者所哭的並非「馬喪」,而是另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內情。以上提及的種種情緒,正是金錢損失在心理上引起的典型反應,亦是勸人戒賭最佳的反面教材。
止蝕不止蝕
少數在馬場有斬獲尤其贏得異常驚險者,反應又如何?從他們無不振臂狂呼彷彿瞬間擁有一切的情狀觀之,心裏的快感興奮難道不強烈?所以我說,Cabot Research的結論大有相榷餘地,不宜盡信。
在老畢看來,贏錢帶來的歡樂感洶湧澎湃卻難以持久;金錢損失引起的苦惱,重要的不在強烈不強烈,而是由此而來的負面情緒久久不散,極有可能對當事人日後投資理財以至待人處世造成深遠而長久的影響。
嚴守止蝕是短線投資者控制風險的有效法門,但這不等於說,懂得止蝕便能在股壇百戰百勝無往不利,否則的話,能闖過「壯士斷臂」這道心理難關的人,豈非個個都能成為大贏家?
老畢一位友好,去年在新世界(017)身上賬面勁蝕,近日此君邀約在下吃河鮮,食神駕到,卻之不恭。席上,友人語老畢,新世界今歲大翻身,手上蟹貨不「蟹」還在其次,最令他開心快慰的,是集團去年供股,許多股友一氣之下怒掟「新界」,蝕入肉亦在所不計。朋友卻沉着應戰,貨照持股照供,這頓河鮮,請客本錢便來自沽出以供股價增持股份之所賺。
老畢「熟性」,沒有直接問他到底賺了多少,但新世界去年以5.68元價格向股東伸手,現價9元以上。朋友最近才沽掉這批股份,翻一番決計錯不了。從他臉上的沾沾自喜,不難想像其身邊股友的垂頭喪氣;這一刻,我終於知道什麼叫守得雲開,也明白這傢伙何以請老畢吃河鮮。請勿誤會,彤叔並非在下那杯茶。
老畢並非否定止蝕的效用,但止蝕要快要狠,一般散戶卻總是猶疑不決舉棋不下,短炒變長揸,蝕了六七成才心灰意冷,結果於最低位棄守離場。因金錢損失引起的「止蝕後遺症」,大有可能令投資者視重新入市再闖股海為畏途,愈升愈「畏高」,Cabot Research列舉的投資行為偏見,對此似未有着墨。然而,不論股市樓市,「止蝕後遺症」的實例俯拾皆是。
金融海嘯最黑暗日子過去後,美股從2009年3月低位大幅反彈,三年下來翻了一番,惟令專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散戶並未像過去那樣,入市意欲與股市表現成正比,美股一漲再漲,股票互惠基金卻一直錄得資金淨流出,勢頭至今仍未扭轉。
美國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ICI)統計顯示,從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長達六十一個月裏,美國本土股票基金只有十五個月錄得資金淨流入,餘者皆為淨流出,金額高達4730億美元!
海嘯與沙士
從【附圖】可見,在1996至2010年間,互惠基金的資金流向,大部分時間跟環球股市表現同上同落,但過去三年美股從海嘯低位回升一倍,美國本土股票基金卻始終無法扭轉劣勢,意味散戶入市信心意欲並沒有跟隨市況反彈。
專家對這個現象大惑不解,惟只要想想沙士期間把物業賤價脫手的港人,當中有多少能擺脫心理陰影,於漫長的樓市回升期重新入市,便不難明白金融海嘯期間低位沽貨的美國散戶,何以在華爾街一漲三年中歲歲交白卷,升市跟他們沾不上邊。
我的結論是,散戶並非永不止蝕,不過他們往往在股市樓市觸及谷底的最差時機「壯士斷臂」,從此活在止蝕後遺症的陰影中。這種複雜心理,似非disposition effect足以解釋,看來行為財務學家仍須好好努力!
投資者日記 畢老林
3月20日,周二。止蝕不止賺這句話,散戶聽得多。研究部在〈投資行為偏見基因〉一文中言道,調查發現金錢損失在心理上帶來的痛苦感受,相比贏錢引起的歡樂感強烈兩倍,受此「置換效應」(disposition effect)影響,投資者往往太早沽出有錢賺的股票,卻遲遲無法狠下心腸止蝕。
「痛苦」與「歡樂」
老畢認為,此說有其道理惟並不盡然。就「痛苦」與「歡樂」兩種感覺而論,我便不能認同二者可以混為一談,遑論將之量化(痛苦感比歡樂感強烈兩倍)。在金錢得失上,有所損於心理上引起的反應,老畢認為懊惱、困擾、惶惑、沮喪以至憤怒,遠遠大於有強烈哀傷成分的「痛苦」。
至親至愛離去,當事人落淚,是悲從中來真情流露的自然反應,這才是「痛」。炒股輸了或在無良親戚連騙帶哄下損失10萬大元,你會思前想後徹夜難眠,最後在心裏罵自己一聲:「死蠢!」然而,你不會為此大哭一場,因為你不痛。準確點說,只有「肉痛」,沒有「心痛」。
硬要將兩者直接比較,老畢倒認為贏錢帶來的痛快感覺,較輸錢引起的「痛苦」感受強烈得多。換句話說,個人見解跟研究部所引Cabot Research報告結論恰恰相反。
有興趣驗證老畢所言的讀者,不妨在賽馬日到投注站駐足一句鐘,兩場賽事跑過,你便會發現絕大多數馬迷懊惱沮喪憤怒諸般情緒兼而有之;放聲大器者,我不敢說沒有,但必屬極少數例外,或者所哭的並非「馬喪」,而是另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內情。以上提及的種種情緒,正是金錢損失在心理上引起的典型反應,亦是勸人戒賭最佳的反面教材。
止蝕不止蝕
少數在馬場有斬獲尤其贏得異常驚險者,反應又如何?從他們無不振臂狂呼彷彿瞬間擁有一切的情狀觀之,心裏的快感興奮難道不強烈?所以我說,Cabot Research的結論大有相榷餘地,不宜盡信。
在老畢看來,贏錢帶來的歡樂感洶湧澎湃卻難以持久;金錢損失引起的苦惱,重要的不在強烈不強烈,而是由此而來的負面情緒久久不散,極有可能對當事人日後投資理財以至待人處世造成深遠而長久的影響。
嚴守止蝕是短線投資者控制風險的有效法門,但這不等於說,懂得止蝕便能在股壇百戰百勝無往不利,否則的話,能闖過「壯士斷臂」這道心理難關的人,豈非個個都能成為大贏家?
老畢一位友好,去年在新世界(017)身上賬面勁蝕,近日此君邀約在下吃河鮮,食神駕到,卻之不恭。席上,友人語老畢,新世界今歲大翻身,手上蟹貨不「蟹」還在其次,最令他開心快慰的,是集團去年供股,許多股友一氣之下怒掟「新界」,蝕入肉亦在所不計。朋友卻沉着應戰,貨照持股照供,這頓河鮮,請客本錢便來自沽出以供股價增持股份之所賺。
老畢「熟性」,沒有直接問他到底賺了多少,但新世界去年以5.68元價格向股東伸手,現價9元以上。朋友最近才沽掉這批股份,翻一番決計錯不了。從他臉上的沾沾自喜,不難想像其身邊股友的垂頭喪氣;這一刻,我終於知道什麼叫守得雲開,也明白這傢伙何以請老畢吃河鮮。請勿誤會,彤叔並非在下那杯茶。
老畢並非否定止蝕的效用,但止蝕要快要狠,一般散戶卻總是猶疑不決舉棋不下,短炒變長揸,蝕了六七成才心灰意冷,結果於最低位棄守離場。因金錢損失引起的「止蝕後遺症」,大有可能令投資者視重新入市再闖股海為畏途,愈升愈「畏高」,Cabot Research列舉的投資行為偏見,對此似未有着墨。然而,不論股市樓市,「止蝕後遺症」的實例俯拾皆是。
金融海嘯最黑暗日子過去後,美股從2009年3月低位大幅反彈,三年下來翻了一番,惟令專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散戶並未像過去那樣,入市意欲與股市表現成正比,美股一漲再漲,股票互惠基金卻一直錄得資金淨流出,勢頭至今仍未扭轉。
美國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ICI)統計顯示,從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長達六十一個月裏,美國本土股票基金只有十五個月錄得資金淨流入,餘者皆為淨流出,金額高達4730億美元!
海嘯與沙士
從【附圖】可見,在1996至2010年間,互惠基金的資金流向,大部分時間跟環球股市表現同上同落,但過去三年美股從海嘯低位回升一倍,美國本土股票基金卻始終無法扭轉劣勢,意味散戶入市信心意欲並沒有跟隨市況反彈。
專家對這個現象大惑不解,惟只要想想沙士期間把物業賤價脫手的港人,當中有多少能擺脫心理陰影,於漫長的樓市回升期重新入市,便不難明白金融海嘯期間低位沽貨的美國散戶,何以在華爾街一漲三年中歲歲交白卷,升市跟他們沾不上邊。
我的結論是,散戶並非永不止蝕,不過他們往往在股市樓市觸及谷底的最差時機「壯士斷臂」,從此活在止蝕後遺症的陰影中。這種複雜心理,似非disposition effect足以解釋,看來行為財務學家仍須好好努力!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謙虛
投資永遠要保持謙虛.
永遠唔好講什麼目標價. 世上沒有目標價, 除非你係莊家.
Dun wanna lose again, but I am on the way of giving back the gain for the past two months. Be Cautious!
Without too much thinking and jump in, the chance of going broke is greater than ever.
Prepare to sell the 1210, 669 in case of bad results.
No more new input into the market unless there is a upward trend (short term first).
我覺得我而家又係死唔認錯。
有錯就要快點認!
永遠唔好講什麼目標價. 世上沒有目標價, 除非你係莊家.
Dun wanna lose again, but I am on the way of giving back the gain for the past two months. Be Cautious!
Without too much thinking and jump in, the chance of going broke is greater than ever.
Prepare to sell the 1210, 669 in case of bad results.
No more new input into the market unless there is a upward trend (short term first).
我覺得我而家又係死唔認錯。
有錯就要快點認!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quote) 教育因循守舊 經濟怎上層樓
教育因循守舊 經濟怎上層樓
一名經人 羅家聰
上星期探討過,人口乃長遠經濟增長的其一重要因素,不過所指的只是人口數量,而非質素。人口質素是不容易量化的。固然,經濟學上可簡單地將產出除以工作時數,得生產力(productivity, y/n)。產出反映質和量(quality and quantity,兩個概念大不同,故不宜亂用「質量」一詞),撇除人口量的因素(n),餘下的「質」自然可稱作生產力─這比率是自明的。
不過,這樣除出來的「餘項」來反映質素,與growth accounting中將迴歸餘項當作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無異,我們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要了解「所以然」,就要知道「質素」的箇中細節。產出的質素尚且不容易定義,要定義投入因素的質素同樣困難,因為經濟數據多是客觀觀察到的量。幸而學界發現,人的生產質素與其教育程度大概成正比,於是一個質性變數轉化為量性變數,可供研究。
至於這個發現,一般不難證實;譬如做簡單growth accounting練習,將產出增長(△y/y)對資本(△k/k)、人口/工時(△n/n)及以教育類別數據化作人力資本(△h/h)迴歸,檢測三者系數的統計顯著性便知這三因素是否必要。學界發現,一般三者都屬必要。
暫且撇開人力資本這個「質」怎與教育程度這個「量」掛鈎,今文先看本港多年來這量的發展。本港人口的教育程度,從《統計年刊》可找到自1989年起的年度數據,從《人口普查》則得五年一度數字。
第三產業自97起停滯
半世紀前,15歲以上的港人有近四成的教育程度僅幼稚園或以下,迹近文盲,半世紀後已跌至近半成【圖1】。如計小學或以下程度,則半世紀間由八成幾降至兩成幾。反而專上、學位的人口比例,則由近零升至逾18%;至於仍佔絕大多數的中學學歷人口比例,則自1986年起已穩定下來於五成正負3%。
若說1960至80年代是普及教育年代,那末1990、2000年代則是高等教育年代。看看身邊的人,1980年代及以前出身的(即現在四、五十歲以上),不多人考上大學,但近廿年出身的則多具專上或更高學歷。將【圖1】的數據作些運算,計計中學對非中學、專上對非專上,以及學位對非學位人口比例,可見中學人口開始急升是1970年代初事,同期學位也增,因中大於1963年成立【圖2】。及至1991年科大成立,以及1994年另外四所學府升格為大學,1990年代是另一次學位對非學位人口比例升勢加快的轉捩點。
這個發展與本港經濟有否直接關係?直觀而言是不大的。記得過去幾周所提到的,實質人均增長結構性下移是1980年代中後期事,同一時間,GDP構成轉為消費主導;第三產業自1997年起停滯不前,而產業升級大概於2000至07年間完成……但那些年,人口教育程度並無異樣,更不見結構轉變。唯一可能有關,是1960年代初教育普及,同期始見第一產業升級至第二產業。然而1960年前數據不多,故兩者關係難以證實。何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整體教育與整體經濟,就算關係顯著亦有時差,未必即見。
整體教育以至高等教育的普及,雖未必看到端倪,但「頂尖教育」則或找到頭緒。在1993年前的統計,可找到每年碩士及博士畢業的人數;惜之後則只將研究院劃分為修課式及研究式(寫論文)【圖3】。將學士學位後更上層樓視作頂尖教育,以對數看,1960年代初確見轉勢加快,與經濟開始起飛時間上吻合;但每年畢業人數僅約10人,這個推論固有問題。然則不計1994年大學增至七間之「一次性因素」,卻發現自2000年起,寫論文(M.Phil/Ph.D.)的研究院畢業生增長放慢,同期產業也沒進一步升級。
產業停滯因素甚多
固然,產業停滯有很多因素,不能單見寫論文的人少了便推論到些什麼。只不過,在講求知識型經濟、創新科研的千禧年代,從事尖端研究者,理論上應大有發為之處,不單個人,其對整個經濟應具帶頭作用。反而修課式(多為taught master)「研究生」,多是上課然後考試,不是真做研究,課程內容為遷就在職人士,往往比學士程度更低;在學校為賺錢、學生買學位下,這些碩士以至博士課程(尤其商學院開的)已經變質,流於只重social、practical而去理論化,充其量讓學生多個銜頭,以便求職轉工加人工。
香港太小,或許不容易做到產業均勻(即麻雀雖小,但一、二、三級產業俱全)。又或許因其歷史性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素,香港一路食開那條水,就是金融、地產。這種產業嚴重失衡且還要偏重快錢,令人無甚誘因從事「真正需時」的投資──科研。愈無這種土壤,便愈要靠快錢,這種惡性循環,不知不覺已根深柢固,奉為行之有效。這種僵化令港人愈來愈無誘因改變現狀,結果跟一些已具規模的大公司僵化制度一樣,有的所謂「靈活變通」只限於「快錢框架」,結果逐漸喪失盈利能力,被後來者追上。
如果真有第四產業,應不離知識型(knowledge based)及科(science)技(technology)研(research)發(development)。前者較闊,涵蓋各行各業,就以金融為例,從業員要「多才多藝」,不只為客落盤「做刁」,而是要清楚一切提供方案。至於後兩者研、發,則不限科學家,而是因應天、地、人做出tailor-made之作。以往香港成功其實一味靠抄──把西方的抄回港,把香港的抄上北。不過隨着大國也崛起,這支歌再難唱得響了。所以當真做研究的研究生增幅如斯放慢,且還以大陸來港為主,真不禁不令人擔心。
隨着修課式碩士課程愈開愈濫,【圖3】所見,自2005年起的畢業人數已顯著回落,迄今跌勢未改。這亦反映於GDP的私人消費開支(PCE)中的教育開支佔比,數字自2003年於2.6%見頂後直線向下【圖4,藍線】。
若以實質價格計算,港人(不是港府)於教育開支的增長曾見兩個高峯:一在1970年代教育開始普及時,另一則在1990年代大學開始普及時。修課式碩士雖在近十餘年普及化,但並無推高教育開支的實質增長。這些數據清楚顯示,縱自2003年好景過幾年,但港人已不願進一步花更多於教育上。
港人如是,那港府呢?即有過之,而無不及。戰後至今,我們可得三個開支數據:港府開支,當中的教育開支,再當中的高等(中學以上)教育開支。這可計出三個比例,但圖所示,無論是教育佔港府開支、高等教育佔整體教育、或高等教育佔港府開支計,1997都是高峯見頂轉角之年【圖5】(1967年起只計經營/經常部分)。縱然幾十年來,教育開支佔比尚算穩定,但花在高等的比例顯然在1960年代初結構性加快,但1997年起結構性轉升為跌。無獨有偶,這正是本港經濟開始起飛及開始停滯的兩個年份。
高等教育開支佔比急跌
須知就算不計九年免費教育,之後的高中及大學教育,政府資助不小。因是之故,教育質、量一概由政府決定;固然,學生無心向學,政府強迫不來,但若政府不支持,則有心向學也或無能為力。【圖5】所見,三個比例中以高等佔整體教育的比例跌勢最急,由此可見,港府不是不花,只是愈花愈少於大學身上;學士尚且如是,遑論研究院了。
此外還有另一問題。不難發現,十年前大陸學生「佔領」了本地學府的研究課程,近幾年更「滲透」至學士層面。對於某些教授而言,很高興的,因為好教,又有錢賺。平情而論,如果這批畢業生「留港建港」,為過去多年生育減少填補人口,無可厚非。然則野心之士或愛浸鹹水,心歸之士則建設祖國,一眾院校錢就賺了,為人作嫁衣裳。
反而在港的達官貴人,或因擁有資訊不對稱的優勢,對本港教育制度卻信心盡失,無不將公子、千金重金送到國外名牌學府。在這自我選擇(self selection)機制之下,留港學生大多不是貧窮便是平庸,縱然偶見陳易希與沈詩鈞等,亦不及西方比例之多。來港的大陸學生不一定留低,離港的香港學生不一定回流,這,其實是個很大變數。
學生學成後的去流,其實倒與制度本身相輔相成。假使本港是有知識、科研土壤,從事研究的自會留低。這班留港尖端分子可帶領本港產業進一步提升,整體經濟好了,自然能吸引更多「好人」來港。投資移民根本捉錯用神,頂多只能吸引人來炒貴資產後獲利走人。反而一眾未必很富有但醉心知識、科研之士,才是應留住的最寶貴人才。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市場部
一名經人 羅家聰
上星期探討過,人口乃長遠經濟增長的其一重要因素,不過所指的只是人口數量,而非質素。人口質素是不容易量化的。固然,經濟學上可簡單地將產出除以工作時數,得生產力(productivity, y/n)。產出反映質和量(quality and quantity,兩個概念大不同,故不宜亂用「質量」一詞),撇除人口量的因素(n),餘下的「質」自然可稱作生產力─這比率是自明的。
不過,這樣除出來的「餘項」來反映質素,與growth accounting中將迴歸餘項當作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無異,我們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要了解「所以然」,就要知道「質素」的箇中細節。產出的質素尚且不容易定義,要定義投入因素的質素同樣困難,因為經濟數據多是客觀觀察到的量。幸而學界發現,人的生產質素與其教育程度大概成正比,於是一個質性變數轉化為量性變數,可供研究。
至於這個發現,一般不難證實;譬如做簡單growth accounting練習,將產出增長(△y/y)對資本(△k/k)、人口/工時(△n/n)及以教育類別數據化作人力資本(△h/h)迴歸,檢測三者系數的統計顯著性便知這三因素是否必要。學界發現,一般三者都屬必要。
暫且撇開人力資本這個「質」怎與教育程度這個「量」掛鈎,今文先看本港多年來這量的發展。本港人口的教育程度,從《統計年刊》可找到自1989年起的年度數據,從《人口普查》則得五年一度數字。
第三產業自97起停滯
半世紀前,15歲以上的港人有近四成的教育程度僅幼稚園或以下,迹近文盲,半世紀後已跌至近半成【圖1】。如計小學或以下程度,則半世紀間由八成幾降至兩成幾。反而專上、學位的人口比例,則由近零升至逾18%;至於仍佔絕大多數的中學學歷人口比例,則自1986年起已穩定下來於五成正負3%。
若說1960至80年代是普及教育年代,那末1990、2000年代則是高等教育年代。看看身邊的人,1980年代及以前出身的(即現在四、五十歲以上),不多人考上大學,但近廿年出身的則多具專上或更高學歷。將【圖1】的數據作些運算,計計中學對非中學、專上對非專上,以及學位對非學位人口比例,可見中學人口開始急升是1970年代初事,同期學位也增,因中大於1963年成立【圖2】。及至1991年科大成立,以及1994年另外四所學府升格為大學,1990年代是另一次學位對非學位人口比例升勢加快的轉捩點。
這個發展與本港經濟有否直接關係?直觀而言是不大的。記得過去幾周所提到的,實質人均增長結構性下移是1980年代中後期事,同一時間,GDP構成轉為消費主導;第三產業自1997年起停滯不前,而產業升級大概於2000至07年間完成……但那些年,人口教育程度並無異樣,更不見結構轉變。唯一可能有關,是1960年代初教育普及,同期始見第一產業升級至第二產業。然而1960年前數據不多,故兩者關係難以證實。何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整體教育與整體經濟,就算關係顯著亦有時差,未必即見。
整體教育以至高等教育的普及,雖未必看到端倪,但「頂尖教育」則或找到頭緒。在1993年前的統計,可找到每年碩士及博士畢業的人數;惜之後則只將研究院劃分為修課式及研究式(寫論文)【圖3】。將學士學位後更上層樓視作頂尖教育,以對數看,1960年代初確見轉勢加快,與經濟開始起飛時間上吻合;但每年畢業人數僅約10人,這個推論固有問題。然則不計1994年大學增至七間之「一次性因素」,卻發現自2000年起,寫論文(M.Phil/Ph.D.)的研究院畢業生增長放慢,同期產業也沒進一步升級。
產業停滯因素甚多
固然,產業停滯有很多因素,不能單見寫論文的人少了便推論到些什麼。只不過,在講求知識型經濟、創新科研的千禧年代,從事尖端研究者,理論上應大有發為之處,不單個人,其對整個經濟應具帶頭作用。反而修課式(多為taught master)「研究生」,多是上課然後考試,不是真做研究,課程內容為遷就在職人士,往往比學士程度更低;在學校為賺錢、學生買學位下,這些碩士以至博士課程(尤其商學院開的)已經變質,流於只重social、practical而去理論化,充其量讓學生多個銜頭,以便求職轉工加人工。
香港太小,或許不容易做到產業均勻(即麻雀雖小,但一、二、三級產業俱全)。又或許因其歷史性的天時、地利、人和因素,香港一路食開那條水,就是金融、地產。這種產業嚴重失衡且還要偏重快錢,令人無甚誘因從事「真正需時」的投資──科研。愈無這種土壤,便愈要靠快錢,這種惡性循環,不知不覺已根深柢固,奉為行之有效。這種僵化令港人愈來愈無誘因改變現狀,結果跟一些已具規模的大公司僵化制度一樣,有的所謂「靈活變通」只限於「快錢框架」,結果逐漸喪失盈利能力,被後來者追上。
如果真有第四產業,應不離知識型(knowledge based)及科(science)技(technology)研(research)發(development)。前者較闊,涵蓋各行各業,就以金融為例,從業員要「多才多藝」,不只為客落盤「做刁」,而是要清楚一切提供方案。至於後兩者研、發,則不限科學家,而是因應天、地、人做出tailor-made之作。以往香港成功其實一味靠抄──把西方的抄回港,把香港的抄上北。不過隨着大國也崛起,這支歌再難唱得響了。所以當真做研究的研究生增幅如斯放慢,且還以大陸來港為主,真不禁不令人擔心。
隨着修課式碩士課程愈開愈濫,【圖3】所見,自2005年起的畢業人數已顯著回落,迄今跌勢未改。這亦反映於GDP的私人消費開支(PCE)中的教育開支佔比,數字自2003年於2.6%見頂後直線向下【圖4,藍線】。
若以實質價格計算,港人(不是港府)於教育開支的增長曾見兩個高峯:一在1970年代教育開始普及時,另一則在1990年代大學開始普及時。修課式碩士雖在近十餘年普及化,但並無推高教育開支的實質增長。這些數據清楚顯示,縱自2003年好景過幾年,但港人已不願進一步花更多於教育上。
港人如是,那港府呢?即有過之,而無不及。戰後至今,我們可得三個開支數據:港府開支,當中的教育開支,再當中的高等(中學以上)教育開支。這可計出三個比例,但圖所示,無論是教育佔港府開支、高等教育佔整體教育、或高等教育佔港府開支計,1997都是高峯見頂轉角之年【圖5】(1967年起只計經營/經常部分)。縱然幾十年來,教育開支佔比尚算穩定,但花在高等的比例顯然在1960年代初結構性加快,但1997年起結構性轉升為跌。無獨有偶,這正是本港經濟開始起飛及開始停滯的兩個年份。
高等教育開支佔比急跌
須知就算不計九年免費教育,之後的高中及大學教育,政府資助不小。因是之故,教育質、量一概由政府決定;固然,學生無心向學,政府強迫不來,但若政府不支持,則有心向學也或無能為力。【圖5】所見,三個比例中以高等佔整體教育的比例跌勢最急,由此可見,港府不是不花,只是愈花愈少於大學身上;學士尚且如是,遑論研究院了。
此外還有另一問題。不難發現,十年前大陸學生「佔領」了本地學府的研究課程,近幾年更「滲透」至學士層面。對於某些教授而言,很高興的,因為好教,又有錢賺。平情而論,如果這批畢業生「留港建港」,為過去多年生育減少填補人口,無可厚非。然則野心之士或愛浸鹹水,心歸之士則建設祖國,一眾院校錢就賺了,為人作嫁衣裳。
反而在港的達官貴人,或因擁有資訊不對稱的優勢,對本港教育制度卻信心盡失,無不將公子、千金重金送到國外名牌學府。在這自我選擇(self selection)機制之下,留港學生大多不是貧窮便是平庸,縱然偶見陳易希與沈詩鈞等,亦不及西方比例之多。來港的大陸學生不一定留低,離港的香港學生不一定回流,這,其實是個很大變數。
學生學成後的去流,其實倒與制度本身相輔相成。假使本港是有知識、科研土壤,從事研究的自會留低。這班留港尖端分子可帶領本港產業進一步提升,整體經濟好了,自然能吸引更多「好人」來港。投資移民根本捉錯用神,頂多只能吸引人來炒貴資產後獲利走人。反而一眾未必很富有但醉心知識、科研之士,才是應留住的最寶貴人才。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市場部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Faith
Dun lose faith in difficult times.
Dun feel confident in good times.
Your faith is strengthened in bad times, not in good times.
Dun feel confident in good times.
Your faith is strengthened in bad times, not in good times.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Disappointment
Started to get disappointed on HK.
Seems the HK that I love is getting far and far away.
Seems the HK that I love is getting far and far away.
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檢討
接近今年第一季尾,趁有時間作一些檢討。
成果
自頭兩個月一輪升市後,好像大家都不相信這是一個牛市(我自己都是半信半疑),覺得升得差不多,暫時大市好像到了上落市格局。
本年暫時回報為9%。相對很多人,回報當然無得比,但覺得自己操作得還可以的。
回想09-11年,回報高鋒達40%,但到了11年清倉時竟然只剩下17%!只怪自己沒有察覺趨勢向下,一廂情願以為大市會重新向上,結果當然係將大部分回報「回吐」。
經過那次之後,覺得死牛長揸並不是我們散戶應該做的。09年的入市時間是做對了,但問題是沒有意識出市。所以覺得從此以後要鑽研好出入市時間,務求做到持盈保泰,那麼在市況好轉時有足夠彈藥入市。
因此,雖然目前為止的回報率不高,但已經是上一次清倉回報的一半,所用的本金也比上次少,所以覺得自己的效率是不錯的。
策略
以週線圖觀察中長線,以日線圖觀察短線。
以週線圖部署入市,直至週線圖趨勢完結時出市。這個方法的首要條件是做好入市時間,那麼趨勢完結時,回報才有一定保證。當然,要估計中長線趨勢完結可以用日線圖作領先指標,但可能只代表短線暫時完結。所以最好還是做好中長線入市時間,那麼即使中長線完結出市不是最大回報,但可以避免短線錯判時要重新入市。當然,換馬則當作例外。
講起換馬,一段升市由開始到完結,第一部分通常是一段上升趨勢,第二部分為上落市,第三部分是向上或向下突破。第一部分可以死牛一點,到了第二部分,可以暫時獲利,也可以換馬,但這是較高層次操作,難度高。「邊走邊射,摸著石頭過河」係我對這時期的印象。換馬時,對象中長線可能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所以要以短線操作,轉身要快。
這種操作方法自這次升市以來,效果還可以,當然有待改善。第一次獲利的時間可以遲一點,但始終敵不過心理,沽早了,到後來再追貨,又怕趨勢隨時改變,結果又是再次沽早了。
選股方面,除了一些之前買過的,多數都是跟人買,這點真是不要得。但我覺得這是經驗問題。
結論
多留意身邊事物,觀察市場的反應。
學習價量互動,減少參考技術指標,始終技術指標已經不是第一手資料,多少會滯後。
了解支持及阻力位。
擴闊視野,加強觀察能力,提高選股能力,也可以發覺天外有天,到時可能會發現股市以外的投資世界。
成果
自頭兩個月一輪升市後,好像大家都不相信這是一個牛市(我自己都是半信半疑),覺得升得差不多,暫時大市好像到了上落市格局。
本年暫時回報為9%。相對很多人,回報當然無得比,但覺得自己操作得還可以的。
回想09-11年,回報高鋒達40%,但到了11年清倉時竟然只剩下17%!只怪自己沒有察覺趨勢向下,一廂情願以為大市會重新向上,結果當然係將大部分回報「回吐」。
經過那次之後,覺得死牛長揸並不是我們散戶應該做的。09年的入市時間是做對了,但問題是沒有意識出市。所以覺得從此以後要鑽研好出入市時間,務求做到持盈保泰,那麼在市況好轉時有足夠彈藥入市。
因此,雖然目前為止的回報率不高,但已經是上一次清倉回報的一半,所用的本金也比上次少,所以覺得自己的效率是不錯的。
策略
以週線圖觀察中長線,以日線圖觀察短線。
以週線圖部署入市,直至週線圖趨勢完結時出市。這個方法的首要條件是做好入市時間,那麼趨勢完結時,回報才有一定保證。當然,要估計中長線趨勢完結可以用日線圖作領先指標,但可能只代表短線暫時完結。所以最好還是做好中長線入市時間,那麼即使中長線完結出市不是最大回報,但可以避免短線錯判時要重新入市。當然,換馬則當作例外。
講起換馬,一段升市由開始到完結,第一部分通常是一段上升趨勢,第二部分為上落市,第三部分是向上或向下突破。第一部分可以死牛一點,到了第二部分,可以暫時獲利,也可以換馬,但這是較高層次操作,難度高。「邊走邊射,摸著石頭過河」係我對這時期的印象。換馬時,對象中長線可能已經開始了一段時間,所以要以短線操作,轉身要快。
這種操作方法自這次升市以來,效果還可以,當然有待改善。第一次獲利的時間可以遲一點,但始終敵不過心理,沽早了,到後來再追貨,又怕趨勢隨時改變,結果又是再次沽早了。
選股方面,除了一些之前買過的,多數都是跟人買,這點真是不要得。但我覺得這是經驗問題。
結論
多留意身邊事物,觀察市場的反應。
學習價量互動,減少參考技術指標,始終技術指標已經不是第一手資料,多少會滯後。
了解支持及阻力位。
擴闊視野,加強觀察能力,提高選股能力,也可以發覺天外有天,到時可能會發現股市以外的投資世界。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Risk on
Direction changed, how will you deal with it?
(quote) 一些去年表現差,但有可能已經見底的公司
我們利用以下標準進行初步估值篩選:
■ 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
■ 估值(市盈率或市帳率)處於所屬板塊的25%至75% 之間
■ 淨債務比率低於板塊中位數
把公司估值與板塊中位數對比的好處包括:
(1)篩選結果不會只包括那些估值向來偏低(看似「便宜」)的板塊/股票,以減低估值陷阱風險。
(2)避開相對昂貴的股票,即篩選出估值較合理的股票,讓投資者作進一步研究。
我們將繼續討論如何進一步收窄篩選結果:
(1)由我們的估值及動力圖表選出來的板塊
(2)反映相對高質素的營運資料
如投資者想在市場中找一些去年表現差,但有可能已經見底的公司,可以考慮以下的方法:
■ 公司的三年每股盈利複合年增長率(EPS CAGR)高於板塊中位數
■ 公司去年的每股盈利增長低於板塊中位數
■ 公司即將公布2011年全年業績
■ EJFQ長綫信號為綠燈,代表股價趨勢並非負面
首兩個標準是用來找出長線增長高於同業,但去年的盈利表現令市場失望的公司。第三和第四項則是要找出市場是否對這些公司即將公佈的業績有正面的預期。
把這些因素與初步估值篩選結果【表1】結合,我們就可找出以下股票:
■ 在所屬板塊中估值合理
■ 長期增長都較其他對手快,但去年表現令市場失望。
■ 市場認為壞消息已經反映而即將公布的2011年全年業績可能會較預期為好
投資者應注意,用以上方法篩選出來的股票【表3】都是一些去年令投資者失望的股票,投資這些股票時,投資者是假設或預期這些公司的營運表現已經見底。
(quote) 一些去年表現差,但有可能已經見底的公司
我們利用以下標準進行初步估值篩選:
■ 恒生綜合指數成分股
■ 估值(市盈率或市帳率)處於所屬板塊的25%至75% 之間
■ 淨債務比率低於板塊中位數
把公司估值與板塊中位數對比的好處包括:
(1)篩選結果不會只包括那些估值向來偏低(看似「便宜」)的板塊/股票,以減低估值陷阱風險。
(2)避開相對昂貴的股票,即篩選出估值較合理的股票,讓投資者作進一步研究。
我們將繼續討論如何進一步收窄篩選結果:
(1)由我們的估值及動力圖表選出來的板塊
(2)反映相對高質素的營運資料
如投資者想在市場中找一些去年表現差,但有可能已經見底的公司,可以考慮以下的方法:
■ 公司的三年每股盈利複合年增長率(EPS CAGR)高於板塊中位數
■ 公司去年的每股盈利增長低於板塊中位數
■ 公司即將公布2011年全年業績
■ EJFQ長綫信號為綠燈,代表股價趨勢並非負面
首兩個標準是用來找出長線增長高於同業,但去年的盈利表現令市場失望的公司。第三和第四項則是要找出市場是否對這些公司即將公佈的業績有正面的預期。
把這些因素與初步估值篩選結果【表1】結合,我們就可找出以下股票:
■ 在所屬板塊中估值合理
■ 長期增長都較其他對手快,但去年表現令市場失望。
■ 市場認為壞消息已經反映而即將公布的2011年全年業績可能會較預期為好
投資者應注意,用以上方法篩選出來的股票【表3】都是一些去年令投資者失望的股票,投資這些股票時,投資者是假設或預期這些公司的營運表現已經見底。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Quote) 2012龍年生肖運程 -- 馬
http://blog.yahoo.com/masterdragon/articles/52055/category/%E9%BE%8D%E9%9C%87%E5%A4%A9+2012+%E9%BE%8D%E5%B9%B4%E9%81%8B%E7%A8%8B
2012龍年生肖運程 -- 馬
今年肖馬的朋友很容易得到身邊人幫助,容易被人提拔及有晉升機會,今年應以學習為主,多學一些新東西以充實自己。古語有云:「不進則退」,所以今年應該花多點時間吸收新知識,不宜在原地踏步;個人方面最好尋求一些突破,簡單點說,是時候要改變自己了。
事業上如果不轉工則可能有晉升,如轉工則可能會找到更好的工作。但要留意一點,升職也意味著工作量增加,不過客觀來說也是好事。今年有些時候會有一些緊張的情況出現,放心的是到最後都能夠逢凶化吉,化險為夷。
今年要特別留意小心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有時候並不是你找麻煩,而是麻煩來找你,所以交託別人所做的事情都要自已最好看一看,親力親為,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出現;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以免越幫越忙,到頭來反而令人不滿意,沒有動機的事情就不要作。
吉凶星詳解
今年吉星有「八座」,代表受人提拔及容易升職加薪,所以今年可以放膽去幹,準可以拿出一點成績來;而今年有意創業的朋友也是一個好機會,可以和人合資或靠一些有經驗的朋友介紹,成事的機會很大。另一顆吉星是「解神」,為今年最重要的星曜,代表每事都能逢凶化吉。
煞星則有「喪門」,要留意家中老人健康;「浮沉」,代表今年運勢停滯不前,縱使有升職加人工之可能也會令到工作量增加及容易受氣;「災煞」,容易遭受災害及被人陷害,古語有云:「明槍易擋,暗箭難防」,所以要特別小心背後遭人惡意中傷。
馬年生人各方面運勢
財運:今年財運穩定中向好。要留意不義之財決不可貪,也不要貪小便宜,否則會有破財之可能。
事業:今年事業運吉中藏凶。好的是今年會特別容易受人提拔或容易升職,但在進入新的工作環境之後也會面對不少的挑戰;所以,今年宜積極進取,要有心理準備及思想去適應新的環境;今年要多學習來充實自己;尤需留意小人。
感情:今年感情無大突破,運程平淡,要改變感情就非要自己付出努力不可。未有對象者今年不容易墜入愛河,已有對象者則無大變化。雖然如此,也未至於常常吵架,只是大家比較冷淡,無甚特別而已。
是非:今年特別容易招惹是非,因為容易被人誤會及有人陷害,所以每事都要小心,切忌因一時之意氣用事,得罪了人也不自知,平日最忌鋒芒太露。
健康:今年健康運一般,除了要留意流行性感冒及小毛病之之外,健康良好。
增運錦囊:在流年是非位(即全屋西南方)放置紫色物件及紫晶球可以化解流年是非運所帶來的影響。
1954年出生:今年助力運佳,所以特別容易受到晚輩的幫助;和晚輩相處融洽,生活愉快,心情也很好,財運也佳;有機會發一筆小財,所以建議多買奬券。
1966年出生:在工作上今年會特別容易找到新機會,如有打算轉工者不妨向身邊朋友打聽,他們今年會為你帶來機會;健康運良好,只須留意飲食即可。
1978年出生:今年在事業上有很大的助力,所以有新計劃不妨向公司提交,會得到上司的賞識;今年財運甚佳,所以如果不是胡亂花霍,今年可望財運穩定。
1990年出生:今年和父母關係融洽,而且父母助力很強,所以有任何事情都要以父母的意見為依歸,今年男貴人非常好,所以可以利用身邊男性例如上司,男同事或男性朋友等幫助自已在事業及財運上帶來機會。
2002年出生:今年讀書運佳,讀書很容易入腦。此外,和同學相處也很融洽。你今年應多參加課外活動如游泳,畫畫,書法,鋼琴等,對你個人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2012龍年生肖運程 -- 馬
今年肖馬的朋友很容易得到身邊人幫助,容易被人提拔及有晉升機會,今年應以學習為主,多學一些新東西以充實自己。古語有云:「不進則退」,所以今年應該花多點時間吸收新知識,不宜在原地踏步;個人方面最好尋求一些突破,簡單點說,是時候要改變自己了。
事業上如果不轉工則可能有晉升,如轉工則可能會找到更好的工作。但要留意一點,升職也意味著工作量增加,不過客觀來說也是好事。今年有些時候會有一些緊張的情況出現,放心的是到最後都能夠逢凶化吉,化險為夷。
今年要特別留意小心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有時候並不是你找麻煩,而是麻煩來找你,所以交託別人所做的事情都要自已最好看一看,親力親為,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出現;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就不要做,以免越幫越忙,到頭來反而令人不滿意,沒有動機的事情就不要作。
吉凶星詳解
今年吉星有「八座」,代表受人提拔及容易升職加薪,所以今年可以放膽去幹,準可以拿出一點成績來;而今年有意創業的朋友也是一個好機會,可以和人合資或靠一些有經驗的朋友介紹,成事的機會很大。另一顆吉星是「解神」,為今年最重要的星曜,代表每事都能逢凶化吉。
煞星則有「喪門」,要留意家中老人健康;「浮沉」,代表今年運勢停滯不前,縱使有升職加人工之可能也會令到工作量增加及容易受氣;「災煞」,容易遭受災害及被人陷害,古語有云:「明槍易擋,暗箭難防」,所以要特別小心背後遭人惡意中傷。
馬年生人各方面運勢
財運:今年財運穩定中向好。要留意不義之財決不可貪,也不要貪小便宜,否則會有破財之可能。
事業:今年事業運吉中藏凶。好的是今年會特別容易受人提拔或容易升職,但在進入新的工作環境之後也會面對不少的挑戰;所以,今年宜積極進取,要有心理準備及思想去適應新的環境;今年要多學習來充實自己;尤需留意小人。
感情:今年感情無大突破,運程平淡,要改變感情就非要自己付出努力不可。未有對象者今年不容易墜入愛河,已有對象者則無大變化。雖然如此,也未至於常常吵架,只是大家比較冷淡,無甚特別而已。
是非:今年特別容易招惹是非,因為容易被人誤會及有人陷害,所以每事都要小心,切忌因一時之意氣用事,得罪了人也不自知,平日最忌鋒芒太露。
健康:今年健康運一般,除了要留意流行性感冒及小毛病之之外,健康良好。
增運錦囊:在流年是非位(即全屋西南方)放置紫色物件及紫晶球可以化解流年是非運所帶來的影響。
1954年出生:今年助力運佳,所以特別容易受到晚輩的幫助;和晚輩相處融洽,生活愉快,心情也很好,財運也佳;有機會發一筆小財,所以建議多買奬券。
1966年出生:在工作上今年會特別容易找到新機會,如有打算轉工者不妨向身邊朋友打聽,他們今年會為你帶來機會;健康運良好,只須留意飲食即可。
1978年出生:今年在事業上有很大的助力,所以有新計劃不妨向公司提交,會得到上司的賞識;今年財運甚佳,所以如果不是胡亂花霍,今年可望財運穩定。
1990年出生:今年和父母關係融洽,而且父母助力很強,所以有任何事情都要以父母的意見為依歸,今年男貴人非常好,所以可以利用身邊男性例如上司,男同事或男性朋友等幫助自已在事業及財運上帶來機會。
2002年出生:今年讀書運佳,讀書很容易入腦。此外,和同學相處也很融洽。你今年應多參加課外活動如游泳,畫畫,書法,鋼琴等,對你個人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充滿考驗的三月
我覺得三月充滿考驗。
工作方面,別人已在較早的時間累積了一定的期望,三月是時候開始兌現那些期望。所以多少都會帶來點壓力,但如果能夠切實執行甚至完成,別人就會覺得你名副其實,對往後的日子一定會更好。
市場方面,二月已累積了相當的升幅,三月應該會更為波動。所以要好好聆聽市場的聲音,順應市場方向,尊重市場。現在手上持股都是beta系數較高的,所以難免要承受大幅波動。但那些公司的基礎因素都應該沒有問題,除非趨勢逆轉,否則應該可以放心持有。
加油,三月尾來一個總結,希望是一個正面的結果。
工作方面,別人已在較早的時間累積了一定的期望,三月是時候開始兌現那些期望。所以多少都會帶來點壓力,但如果能夠切實執行甚至完成,別人就會覺得你名副其實,對往後的日子一定會更好。
市場方面,二月已累積了相當的升幅,三月應該會更為波動。所以要好好聆聽市場的聲音,順應市場方向,尊重市場。現在手上持股都是beta系數較高的,所以難免要承受大幅波動。但那些公司的基礎因素都應該沒有問題,除非趨勢逆轉,否則應該可以放心持有。
加油,三月尾來一個總結,希望是一個正面的結果。
訂閱:
意見 (Atom)


